心中永远飘扬的旗帜
——为邵东一中百周年校庆而作
初五班(1954届) 申有之
初中从邵东一中毕业,至今整整50周年。在这悠悠岁月的漫长日子里,我无时不在怀念着那人生初成长的青春岁月,那火红的年代和欢乐的学习生活……邵东一中,特别是邵东一中初五班的那个集体,象一面鲜艳的红旗,永远飘扬在我心中。
我们的班集体
1951年,是农村土地改革(就当地而言)完成后的第一年。无地和少地的个体农民获得拥有自己的土地后,生产热情与积极性可以说是要多高有多高。你见到他们在田里地里劳动、汗流夹背的时候还是一种笑呵呵的样子,就知道他们心里多高兴,多欢乐;一改过去那愁眉苦脸的形态。所以,这一年的农业生产获得并且,在农业生产取得特大丰收的基础上,我国进入了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的时期。为了迎接此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大高潮的到来,要大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。因此,国家决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,大量招收各级(小学、中学、大学)各类(各行业)学校的学生。为了使那些经济上暂时还处在困难中的学生,能够获得学习机会,国家将设立的助学金制度,中学由1950年的日%,提高到40%,大学基本上是100%,职业学校全部是公费。这样,使更多的人有了升学机会,同家就有了需要人才的保证。邵东一中原来没设高中。这一年决定招收三个班的初中新生。因为新中国建立不久,人民经济还不富裕,上学的人数很少。所以,生源枯竭,三个班都招不满。我们班是三个班中的最后一个班,虽然招生广告早就发布了,但还是花了一个多星期,大家才姗姗来迟地凑齐。那象现在,事先报名登记,一天就报到齐了。所谓“凑齐”,就是指我们这个班是个“扫尾班”。学习成绩好的,经济情况较优裕的,先来报到,依次编入了前两班。经济较困难,难以筹足学费,后来报到者,以及因为缺额,还有高小未毕业来上学者,都偏入了我们的班。这样,我们的班无论是在三个新生班中,亦或是整个学校中,都成了一个特别的班,一个杂牌班。
极不荣誉的雅号
尽管人数不齐,我们班不能象三、四班那样按时开学,但九月的天气秋高气爽。明朗而灼热的阳光,没有分别地洒满金色大地,照射在人们的身上。这使我们象三、四班同学一样,也感觉到火热般的温暖。我们总归上学了,只是我们还在热烈地盼望着上课第一天的到来。
人凑齐了,开学上课的日子也就从而开始了。
我们兴奋极了,庆贺我们终于闯进了知识的殿堂,开始走上遥远的征途。我们每天都有全新的感觉。我们好象乘上了一辆汽车,或者象是火车、大海上的轮船,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地向前行,眼里看到的是广阔无垠的新世界,心里象大海的波涛一样起伏澎湃……
太兴奋过度了。大家都忘记了自己周身所在的一切,忘记自己是处在一个组织之中。只顾个人的学习,忽视集体学习的纪律;生活行为随随便便,影响和妨碍别人的生活;公共卫生不遵守;集体活动不参加,等等自由主义行为横行。因 为全班同学都是来自农村,过的是独门独户的散漫的生活,从来没有过过集体的、有纪律的生活:大家一点也没有良好的集体生活的习惯,与遵纪守律的行为风范。 三、四个礼拜的时间过去了,以致我们班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、完整的集体。我们还好象一团散沙装在一个盘子里。
邵东一中是由蒸上中学改名而来的,原来不在县城两市镇。正名前的蒸上中学位于蒸水之滨的余田桥镇上。蒸上中学名称的根由,就是得益于蒸水的缘故。俗话说:“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”学校教育,学生的进步,不仅从形式上比较有如流水,而且从内容的实质来说,也可有如蒸水河里的流水一样比喻。蒸水有清水,有浊水;有平静,也有激流、有浪花。学校教育的成就、秘诀之一,就是要如何划分清浊流,如何打破平静,激起浪花,使之成为一条闪光亮波的河流。
正在学生们还处在朦胧之中,我们班同学尚未清醒的时候,学校为引导全校学生走上学习正轨,便开展了比学习纪律、生活纪律和清洁卫生三项插红旗比赛。开始进行比赛的时候,各班在三个方面各有优劣。但是,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,别的班级都在发扬优点、克服缺点的进步过程中,不断地前进,赶到队伍的前面去了。相对来说,我们班日益落后,夺到红旗也被别班抢回去了。不但原来存在着缺点的方面没有克服,赶不上去,就是原来是优点的方面,也被别的班级赶过去了。我们全校5个班(二、三年级各一个班),在第七或第八周的时候,我们班在三项比赛中每一项都落了个“第五”,即最末一位。在第二周星期一的“周会上,教导处李怀德主任在高高的主席台上,当着全校同学的面,厉声总结说:上周的红旗比赛中,第5班学习、生活、清洁卫生都是第五。‘三五一十五’,很不好的,是落伍的表现。应该迎头赶上!” 我们班因此得到一个最最不荣誉的称号——“三五一十五”!
奋发向上的转折
老同学见面,或者用电话问好与交流的时候,大家总是亲切地称呼我为“老 班长”。其实,我在班上只担任过二个学期,后来就到校学生会去了,并没有一直干到底。不过此时——一年一期——我的确是班长。班上获得一个最不荣誉的称号,我感到内心愧疚,比同学们更加脸红:是我这个“领军”人物,没有把队伍带好;我感到责任重大:我对不起同学们的信任与期望!全班同学也在为这个不雅的称号整天闷闷不乐。大家都在为班级的荣誉着想。这好象冬日的阳光一样,给我带来一丝温暖。它使我终于明白过来了:同学们是积极的,他们关心班上的成长,只要把这种力量动员起来,我们班就会有希望;我们不能被昨天的不足绊倒,我们不能沉溺于不足的自我责备上,我们要把这个不荣耀的称号当作奋发向上的起点!我们要看到明天,争取胜利,让红旗插到班上!
但从何处奋起!
“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”,用当时流行的这句革命口号当作我们行动的思想指南。我们的同学虽然人数不算多,但比解放军一个排还要大,有半个连那么多;我们来自全邵东各个地区,东西南北中都有,还有来自临近县的同学。这样,我们真的有如解放军队伍里的战士一样,来自五湖四海:我们要象解放军一样,用“五湖四海”思想来统一自己的行为,克服那种散漫和私心杂念很多的思想作风,使它成为全班团结的纽带。
“创三好,夺红旗”是我们奋斗的目标。人们常说,“在哪里摔倒,就在哪里爬起米!”我们班是在三项比赛插红旗的活动中摔倒的,并且得了一个“三五一十五”的臭名声。自然,创三好,夺红旗,把红旗插到班上,这是最切近的目标!它是最能动员群众、最有力量的号角!它最能把同学们蕴藏胸中的、雪耻的、热情燃烧的力量,统统焕发出来,而为之奋斗。
借民主的东风,助我们班腾飞之力。我们从实际生活经验中体会到:大力发扬民主,广开言路,这不仅是方法问题,也是手段问题。那时候,刚解放不久,政治民主空气很强。象解放军的连队一样,我们每个班在教室里或门口,都设一块“民主墙”。它有“表扬、批评、建议、自我批评”等栏目。班上利用这个民主墙,号召同学们积极提批评、建议。把自己好的想法提出宋,对不好的表现进行批评,对班干部实行监督。要求班干部模范带头,认真负责,发挥积极作用。这个“民主墙”对班上风气的改变,起了很大的作用。现在的“黑板报”,就是由过去的“民主墙”发展而来的,不过,现在的“黑板报”的内容与作用,远不及“民主墙”了。我们全班同学在大力发扬民主的促进下,在干部同学的带动下,个个积极起来;一方面自觉遵守各项纪律的要求与约束,另一方面,态度诚恳地接受别人或干部的意见。全班很快形成一个友爱、团结、共同奋斗的集体!
这样,我们班经过奋发向上的努力,很快洗刷了不荣誉的称号,把“学习好生活好,卫生好”的红旗夺回来了。让它们飘扬在我们班上!
值得骄傲的不在于此。仅仅把红旗夺回来还算不了什么。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它是流动的;夺回来又可能流走。可是我们这次夺回红旗的荣耀,在于从此以后红旗长期留在我们班上,迎风飘扬……直到学期的结束,直到比赛活动的结束!所以,这次夺红旗,成了我们班前进的一个转折点!
学习互助运动的开展
红旗夺过来以后,同学们看到它插在教室和宿舍门口迎风招展、哗哗飘扬的时候,心里象燃起了一团火。学习、团结、友爱、互助的风气,激情、愉快的生活热潮,很快地成为我们班优良的“班风”,并在不断地成长和升华为“班的优良传统”。
我记得,当我们正在努力向上,奋发学习的时候,首先受到的是“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”的教育,也是思想上的一场“洗礼”。一听政治思想教育,现今的人们不仅难理解,甚至有人大加评论表示反感。其实这是时代不同了。在那个时候,作为过来人,我们体会不仅必要,而且的确有好处。因为从前,都把读书学习当作个人的私事。学习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,脱离体力劳动,看不起“泥腿子”——工农劳动大众。所谓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,成了读书人的座右铭,或方向标。可是,到了我们上学的时候,国家从困难财政经济状况下,拨出大量经费,大兴教育,是为了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。这样,学习的好坏,就不是个人的私事,而是与国家有关,变成—件“公事”了。而从前,学好学坏在自己,是私事。所以,在那个时候进行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的教育,不是可有可无的。它使我们懂得了学习的双重意义,既要发扬为祖国学习的精神,又要团结学习,要求每个人都学好。
我们年青,我们单纯,我们积极响应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号召。我们在原来自觉要求学习的基础上,再加上“为祖国学习”的口号,好象是“火上浇油”和“如虎添翼”一样,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起来。
令人可惜的是:由于有些同学原来的基础较差,小学没毕业就进中学,越来越赶不上进度,心里干着急。见到她(他)们英语既不会拼,又不会读:代数、几何题不会做:化学、物理题不会计算。其他的同学,也为他们着急。
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,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;城市民主改革之后,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也开始建立起来。鉴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,在教育战线上当时也出现了“学习互助运动”。我们邵东一中也搞了这个运动。学习互助运动活动的开展,主要成立了“学习互助小组”和组织“观摩教学”、“观摩学习”。顾名思义,“学习互助小组”就是将一些学习好和学习困难的同学捆绑在一起。它和学习小组不一样,是按学科组织的。由于这种组织形式效果不大,以后又发展为“一帮一”的结对式互帮互学形式。“观摩教学”就是派代表到外班去听课,吸取外班好的课堂学习经验。“观摩学习”就是指晚上自习课时,各班互派代表观摩,如何搞好晚上自习。主要是观摩学习秩序和学习认真等情况,交流经验。当时的初中以上学生,无论城市和农村,都是住校的,搞好晚自习,十分重要。
在这种开展“互助学习运动”中,我们体会到,对于整顿学习秩序和纪律,是有好处的。因为在进行“观摩教学”和“观摩学习”时,各班的课堂纪律和晚自习的秩序与纪律特别的好,可以以此推介并保持下去。但对于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性,还是有距离。在“一帮一”的结对学习方式上,也有矛盾,两个人的时间安排难以统一;而且一人辅导、帮助一个人,费时费力都较大,时间多了,又拖累了原来成绩好的同学。遇到某个同学风格欠高,表现不耐烦,就会挫伤被帮助同学的积极性。这样“一帮一”也就难以维持,或者流于形式。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,我们班上自己创造了一种新形式:成立重点学科学习互助小组。当时主要有英语、代数、几何等几个学科小组。凡是那门学科感到困难的同学,都编到一个组:每组派1—2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去集中帮助。其中有李恒足、李均平、赵志明、羊爱莲等同学参加辅导。每周l—2次,每次一个人辅导。这样,那些参加辅导的人,负担就减轻了。我们这样做的优点,胜过其他一切形式:既省时,又省力,更重要的是更能提高学习效果。如英语学习互助小组,每周三个早晨读,每次一个人辅导。原来那些成绩差一些的同学连拼音、生字、课文都拼不出、读不出。以致发声时读不出连贯的字、句。我们硬是从拼音、读生词“带读”开始,再带读课文。这样,经过一个阶段,那些同学终于慢慢地会拼音、会读课文,能独立学习,跟上教学进度了。几何互助学习小组也这样,有些同学不会做作业,例如“全同三角形”不会证明。尽管老师在讲台上非常耐心、细致地讲了很多,但做起作业来,还是不会做,不会找出证明的条件。我们发现:也许正是因为老师讲的太多,同学听得“天花乱坠”,结果没有抓住和记住要点,所以找不出证明条件,故而做不出练习题来。同学辅导的优点,就是不会讲老师那么多例题,那么多的话,他只会依据定理,找出证明条件就行了。要证明任意两个三角形全同,那么你只要找出两角夹一边,或两边夹一角,它们彼此相等,即边、角相等,则此两个三角形一定“全同”。这样,简单明了,经验多了,大家也就学会依据定理去找证明条件了。其他也莫不如是。这里倒是给某些老师讲课罗嗦,不得要领提了个醒:尽管你千辛万苦讲了很多,但不少而精,适得其反。我们同学相互辅导方式,少而精,也受历史课教学马十里(赵烈安先生)老师的启发。他上课,就很精炼,同学们记忆犹新。在我们的老师中,对教学工作最热情的,要数徐范(徐艾芝先生)老师了。我们搞的这些分科互助学习小组,有关他的课程,都被他接过去进行辅导了。其他的科,由于同学们学习成绩的提高,后来也就没有必要继续搞了。
总之,从学习方面来说,尽管我们班在入学(进校)之初,显得学习成绩很差,但经过同学们的奋发学习和大家的相互帮助,相互促进,全班的学习成绩终于赶向前去了。
我们这一代,特别是我们这些人,真是一些“不幸运儿”。上一年级还提前(三年一期)毕业了:而时隔一年后,我们却反而毕业人数过剩,遇上了国家第一次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的劳动就业教育。大家提心吊胆,担心自己的前途。好在经过互帮互学打下的基础,三年的学习,取得的成绩比较扎实。据升学考试的录取结果统计,我们班的录取率是最好的;在不幸之中,我们又是最幸运的了……
欢快的学习生活
我们当时都是住校的寄宿生,过着集体生活。这样,搞好集体生活和纪律,是搞好学习的重要环节,是同学们能否顺利而安心学习的条件与保证。在已经夺回优胜红旗的鼓舞下,保住这一飘着的鲜艳红旗,成为全班同学继续努力和坚持不懈的一股力量。它催生一种永恒的信念,在每个同学的心里浮动:一定要把学习、生活、纪律搞好。同学们的思想和心绪的一致,就是团结的象征,力量的源泉,胜利的保证。任何事情,只要班长一发号召,个个积极响应;有什么生活劳动的工作任务,大家抢着干。曼同学来信告诉我,回忆起50年前班上发生的一个小故事:“那时我们没有电灯,还点煤油灯。每晚都要轮流派人为全校教室里的煤油灯添加煤油,任务很重。有一次,我们班一位负责轮值的同学病了,不能完成轮值的任务。同学们知道后,许多同学都抢着代他去完成这一工作,相互争持不下。结果,除了留下一些人不去外,一起去了好几个同学代替他,很快完成了任务。”她深为班上的团结友爱和互相帮助的精神所感动,所以永记心中。有一次,几位老同学聚会的时候,听到邓同学说,她有一次生病时,秋同学始终陪伴在身边,倒茶送水,照顾非常周到。毕业以后,她们又恰好在一个地方工作,相距很近。几十年中,她们都象亲姊妹一样来往,成了最亲近的朋友;还有全班的女同学,个个都为她治病忙这忙那,非常关心。她从心底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,至今铭记难忘。还有一位同学曾经对我说过,要不是班上同学的友好和关爱,他今生今世可能要永远在痛苦中呻吟,懊恼悔恨一辈子,跳不出“农”门。他说:“有一次,学校催缴伙食费,尽管学校一再延长期限,但自己实在没有办法筹集。眼看第三次延期的时限到了,要停餐了,要卷铺盖回家了。回家就等于失学,这是明摆着的事!眼看着危急情况的出现,许多同学硬是将自己口袋里仅有的一点点余钱,你凑一点,他凑一点,好不容易凑起来给我补交伙食费:尽管大家费力地凑,掏空口袋地凑,还是差那么一丁点。大家又为我向学校说情,让我暂时拖欠下来,最后免收了。使我免除了失学的危险,有了继续升学的机会,才有今天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。”所以,他对当时班上同学的高风亮节、生活的思想情操、超越时代的先锋模范表率作用,比谁的感受都深,比谁的记忆都牢固:他怀念班级的感情也特别深厚……对于同学们回忆所叙说的这些具体的故事情节,的确,我很少能够记得清楚了。作为“老班长”,我只注意和记得大的方面了:我记得在生活表现各方面,我们已经形成了很好的“班风”——团结友爱和互助很突出;劳动、工作热情很高;破坏生活纪律和课堂纪律的事,几乎没有发生了;人人都能按学校的规定,自觉地遵守各项纪律。现在回忆起来,我觉得刚开始做班长工作时,确实感觉困难。可是到后来,我就觉得象“顺水推舟”一样容易了;是同学们的自觉与热情的激流,把班级之“舟”推向前进了……
我们那时的学习虽很紧,尤其是初三毕业之前,升学面临困难的时候。但大家坦然面对,仍很平常。没有象现在这样的人为地紧张。那时,我们每天有一节课时(下午第二节课后)的文娱或体育课外活动时间。由于体育器材和活动场地有限,一般从事文娱活动的时间较多。除了正规的活动(文娱活动)时间外,还有晚餐后的休息时间(此时为自由活动时间)。在这些时间内都能听到、看到我们班的歌声和跳集体舞的活动。我记得,在佘田桥的时候,大家每天的课余休息时间,都在院子内围着圈唱歌跳舞。“找朋友”、“三只老虎”等是我们常唱的歌和所跳的舞曲。搬到新校址——两市镇后,我们还是常在教室外的前坪跳。
在这些集体文娱生活活动中,我们班比其班都要好,人数整齐,精神饱满。它们处处显示我们的学习生活愉快,轻松活泼;它让我们对这一时期的青春生活永远难忘……
宿舍象军营
当时学校开展的三项比赛,有两面流动红旗。一面插在教室门口,主要表彰学习和生活纪律好的;另一面红旗插在宿舍门口,主要表彰清洁卫生工作做得好的班级,包括教室和窗舍的清洁卫生。
自从我班得了“三五一十五”的不荣誉称号后,我们的卫生工作不仅开始好转,而且完全改观了:
我们的教室不仅窗明几净,地面清洁卫生,而且平时桌上(桌面)都不许乱放东西;桌椅排列,能做到直线型一般整齐。并且要做到全天保持。如果发生了移动,同学们会自动将桌椅摆正。事情常常是这样,打扫卫生时,能清洁整齐一下子,但要保持下去,特别要每天都如此,就很难很难了。在比赛中,我们不仅在几个方面做得好,做得突出,而且把这种“难事”变成了“易事”。别人做不到的,我班同学终于做到了。
我们宿舍的清洁卫生工作,那也是没有二话可说的。当时,我们虽然都是农村娃,特别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,铺的盖的“花色品种”多样,显得比较寒酸,但不妨碍我们把卫生工作做好。随着学校的严厉批评和提出的要求,我们便藉此掀起整顿宿舍卫生的高潮。实行“三管齐下”:一是要把衣服、毛巾和被褥洗干净,不能不干不净,更不能臭气熏天:二是要把地面清扫和保持干净;三是一切东西要摆放整齐,固定处所。在这一原则要求下,不仅个人的清洁卫生有所进步,集体宿舍的样子也大大变样,变得象个军营。地固然清洁,一切东西摆放不仅整齐,而且错落有致:牙刷、杯子整齐地摆在窗台上,洗脸盆一字型地摆在一端,上方拉着绳子,毛巾就挂在脸盆上方的绳子上:一人一个位置,以免引起错乱。床上盖的被子,折叠得象一方豆腐摆在那里;整理的时候,一定要用双手将被子的六面、八棱、八角拍打出来(每个人起床时就将被子折叠,拍打好,值日尘只需整理一下)。每个床上的被子,还要一字型摆成一条线;不能一个摆这头,一个放另一头,不能乱摆乱放。
这样的宿舍,当我们走进去的时候,不仅看起来美观,住起来舒服,令人有一种全新的温馨的感觉。它感染了同学,同学们喜欢上了这种宿舍。所以,我们能一直坚持下去。在红旗比赛中,当然会评上“最佳”的桂冠。当我们宿舍与教室同时插上红旗后,它就再也没有流动走了,象落了地,生了根一样……
我们的教室和宿舍的清洁卫生工作之所以能真正做到这样;并且长期地坚持下来,别的班级无法夺走我们获得的红旗,自然是和全班同学的努力与班级工作分不开的。但我班有两个特别优越的条件:一是同学们的自觉性特别高。在班级荣誉已经“黑”过一次以后,现在红旗夺回来了,谁也不愿意再给班上“抹黑”,总是从爱护班级荣誉出发。一遇到有违班上荣誉的事,大家的行为就会收敛起来,不争不吵,不骂不打,往正轨道上走。所以,我们在做清洁卫生工作的时候,只要头一次的样板出来后,第二天的值日生就会跟着做。只许好,不许坏。只要做好了,也没有人敢去破坏:只有爱护的道理。这样,一天跟着—天地做,就一直坚持下来了,直到毕业离去……二是我们有一批认真负责的班干部,特别是当时的生活委员赵援北同学,工作认真、细致、耐心、负责。这八字的评价,对他是很适合的。在他当班上生活委员期间,除了作好其他有关生活委员的工作外,对班上教室和宿舍的清洁卫生工作,每天都亲临现场,检查、指点、示范、监督。教室打扫是否清洁,他要检查一下;门窗桌椅是否抹干净,他要用手指揩一下,试试看:课桌是否排列整齐,横直两条线都要用眼瞄一瞄:不妥处,除指出外,还亲自纠正。宿舍卫生工作,也是这样,他必须每天亲自检验一遍,从毛巾、杯盆的整齐划一,到被褥的折叠摆放,他都一一过目。被子折得不“方”的话,一定要重整,一定要把棱、角、线条突出宋。在赵援北同学的严格要求下,带动了各小组长,也都参与和关心本组同学的值日工作是否做到家,也在帮助、检查、如果单有同学的自觉,恐怕不一定能长久,有一种可能会变成自流:但如果有了班上干部的认真负责,就会保证一条路走下去:坚持到底!我们的班干部同学能如此特别、特别负责,除了他们的责任心以外,也许和班上已经“黑”了一回有关。大家不愿再“黑”了,所以便红火起来了……
红旗永远留在我心里
最使我激动难忘的事,是发生在学期终结、放假前夕的一件事:
放假了,同学们都有一个暂时分别的阶段,自然有许多话要说。有的是互相祝愿,有的是交流假期的打算(计划),更具伤感的,是少数人担心下个学期还能不能继续上学,假期能否筹足学费。这样,一到寝室就寝以后,宿舍区立即成了一个嘈杂的海洋。话语声、笑声、哄闹声,此起彼伏,一浪高一浪地就象大海澎湃的波涛,要把整个学校抬起来一样。这不是形容过度,那么多人一齐说笑和哄闹,的确够厉害的啊!
但是,说话和哄笑,总应该有个终止的时候!夜深了,该睡觉了!我们班的同学,一经值日的同学和班上的干部同学的劝况,大家就自觉地停止了说笑声,嘎然而止。不会儿,大家便甜密地进入了各自的梦乡。能听到的,只是阵阵的微弱的鼾声……
可是,其他的班级,却依然如故。我不知道他们是班上没有干部劝导,还是同学不听劝告,也可能是二者兼有,以至于让他们闹腾了一个晚上。 第二天早上快要响起床铃的时候,巡查的老师马十里老师走到我们班的宿舍门口,看到我班同学一个个还睡在那里,一声不响,一动不动,于是,有意大声鼓励我们说:“只有你们班的同学好!能够做到一晚上不说话!能坚持到最后! 的确,我们班的同学多好啊!多自觉、多积极啊!多友爱……
我们的班级,那双双飘着的两面鲜艳的红旗,象一团火一样,照耀着我们的青春生活,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!
啊!五十年后的寻思与追忆:
邵东一中,邵东一中初五班,还象一面鲜艳的红旗,永远飘扬在我心里……